友情链接

  1. 湖南省林业局
  2.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3. 湖南省教育厅
  4.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规章制度 主页 > 规章制度

消除唯SCI影响因子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危害刻不容缓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2129人/次

消除唯SCI影响因子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危害刻不容缓

王  晓  峰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激光杂志社,201800,上海






  要  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迅速,但在期刊出版、评价、管理等过程中,唯SCI影响因子的现象越发明显。由于影响因子本身的局限性,唯影响因子在期刊基础设施建设、论文选择与评审、期刊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消除唯SCI影响因子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危害刻不容缓。不局限于少数指标,让不同类型的期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才能壮大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  科技期刊;唯SCI影响因子;期刊评价;同行评审


    在国家有关部门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在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为代表的期刊项目推动下,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英文科技期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都创办了自己的英文旗舰期刊。据统计,20132018年获批创刊的科技期刊达到151[1],加上2019年实施卓越计划以来获批的新刊,总数超过200种,同时原有期刊也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目前国内被SCIScopus等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断增加,部分优秀期刊SCI影响因子(IF)实现大幅度增长。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科研论文的发表体量呈指数式增长,并在很多学科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在某些科研评价指标的影响下,科研机构越发追求在高IF期刊上发表论文,期刊IF被错误地用于评价科研成果、科研人员。针对这种不良现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多次出台相关文件纠正当前科研评价中SCI论文相关指标(包括期刊IF)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的现象[2],专家学者也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深度分析[3],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

  IF是文献计量学领域的一项研究成果,其计算数据源自SCI数据库。IF原本是为了方便图书馆选刊而推出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计算方法简单、数值便于比较、商业推广广泛等原因,IF在国内成为评价科技期刊(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很多办刊工作、基金资助都以提高期刊IF为主要追求目标。由于IF带来的“利好”实在诱人,个别期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方式人为“提高”IF[4-5]。唯IF的做法异化了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造成大量出版资源的浪费,危害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期刊界必须不忘初心,坚决杜绝唯IF的错误做法,明确期刊的发展方向,让科技期刊服务于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本文将列举IF在期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重点分析唯IF给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带来的危害,讨论当前阶段中国英文期刊发展的策略性问题。

1  IF在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熟悉科技期刊和IF计算方法的人知道,用IF评价期刊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有其局限性,但当一种方法被放大使用的时候,它的缺点也被同步甚至成倍放大。

1.1  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IF经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它只考虑过去2年内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也就是说,一篇论文对期刊数据的贡献时间只有2年。对于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论文发表后2年内的被引用并不足以反映其重要性,只考虑2年的数据对于期刊和论文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例如,科学家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成功测量引力波并以此获诺贝尔奖的论文,在2016年发表后的被引次数分别是691(当年)、1 0012017年)、9282018年)、1 0062019年)、1 0482020年),但这篇文章只对20172018年的影响因子有贡献。同时,还有一些论文虽然在发表后的2年内并没有被引用,但在发表之后的若干年却被大量引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睡美人”文献[6]。这些情况都表明了IF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1.2  期刊数据库的局限性

  IF的计算是基于SCI数据库来实现的,所以IF的数据也受SCI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数量影响,收录的期刊越多IF可能就越高。据统计,2021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超过9 000种,但相比快速发展的科技期刊群体来说数量还是有限的,例如《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就收录了14 287种科技期刊[7]。特别是中国有近5 000种科技期刊,由于绝大部分是中文期刊而被SCI数据库拒之门外。庞大中文期刊对文献的引用并没有被考虑到其中,这也影响了引用数据的完整性和IF的准确性。

  此外,计算方法的变化也会引起IF的波动[8]。例如,科睿唯安在2021年重新定义了优先出版(early access)论文的被引数据和ESCI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引用数据的使用规则,这些变化都会引起IF的变化。

1.3  IF不能全面反映期刊学术影响

  由于IF只是期刊的一个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出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部分期刊出版机构和科研机构也在反思、修改甚至放弃对SCI期刊IF的使用。

  2016年,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期刊总编和ASM领导层决定,以后将不在ASM期刊网站上公布IF2021714日,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发布最新工作计划,首次明确禁止申请人在列举学术发表记录时提及期刊IF20217月,荷兰Utrecht大学宣布[9],正式放弃学术IF这个衡量在科学领域成功与否的传统标准,因为其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科研人员或学者的综合素质。

2  科技期刊唯IF的危害

2.1  影响科技期刊基础建设

  要办好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出版规范(包括出版伦理、版权约定)等基础建设非常重要[10],但对IF的偏爱让一些期刊特别看重短平快的办刊思路。例如,部分期刊长期依靠国外合作伙伴的出版平台,宁可花巨额经费租用出版平台,也不愿意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增加投入,这造成了国内缺少有影响力的平台和专利技术,让期刊数据安全问题日益严重[11]。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中国科技期刊起步较晚,但数字出版、开放科学等新趋势为期刊带来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果囿于高IF而忽视其他,当前我国出版平台、集群化等方面落后的局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2.2  学术期刊过于追逐热点

  由于研究热点论文容易被引用,不少期刊在论文选择方面过于追求研究热点,忽视某些重要但不太会吸引眼球的研究成果。为了维持高IF,很多明星期刊经常“以创新性不够”为名,直接退掉大批稿件。单个期刊定位在小而精可以理解,但期刊强调为少数顶尖科研团队服务,很容易忽视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研究团队。由此而生的一种怪象也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是部分国家投入重金打造的高水平期刊,只发表少量科研团队的文章;另一方面是中国学者大量研究成果没有机会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论文流失的现象依然没有缓解。

2.3  影响论文评审的学术标准

  在唯IF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期刊会进行一系列提高IF的操作。例如:为了提升IF,不少期刊不管投稿量多少,长年保持发文量不变,甚至人为减少发文量,出现了发文量下降与IF高涨的奇怪现象[12];更有甚者,在减小发文量的同时,不择手段刻意增大引用量,致使IF本应缓慢提升的规律遭打破,出现了短时间内数据成倍甚至翻番提升的奇葩现象。还有在稿件处理过程中,文章能否被高引用成为评判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弱化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或实用价值标准。通过退掉低被引和零被引论文的方式提高IF,这样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绝大部分期刊都这样做,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学术交流的空间就被人为地压缩了,这也为一些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提供了快速生长的空间。

2.4  新闻媒体误导公众

  对IF的过度使用,也加深了社会对IF和期刊质量的错误理解。社会媒体,包括一些官方媒体与自媒体,对期刊IF趋之若鹜,不时出现IF突破XX的标题。殊不知,即便以IF数值为期刊排名,也只能限于同一个学科,同一个IF数值在不同学科代表了不同的排名。例如,同样是IF5的期刊,在医学、材料学、物理学领域排名差别很大。社会媒体对SCI影响因子的错误宣传,加剧了SCI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不正常使用。

2.5  影响广大中文期刊发展

  由于绝大部分的中文科技期刊没有被SCI收录,也就没有SCI影响因子。唯SCI影响因子的观念让很多主办单位、管理部门更倾向于增加对英文期刊的投入,有些单位还热衷于与境外机构联合创办没有CN号的英文期刊,导致减少或者忽视对中文科技期刊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13]。很多中文科技期刊编辑靠情怀办刊,缺少办好期刊的资源和动力,这让很多中文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无法形成与英文科技期刊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  消除唯IF危害的对策

3.1  回归办刊初心

  回归办刊初心,不仅能明确办刊的目的,而且也可以帮助评判期刊工作是否合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科技期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14]这里就明确了期刊工作不只是一般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而且要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通过提高IF扩大期刊影响力,同时吸引优秀稿件,这是一种常见的出版策略,但唯IF的作法则是本末倒置,把提高IF当成办刊的主要目标,错把办刊方法当成办刊目的。

  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出版《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英文)》的过程中,坚持服务中国激光聚变大科学工程,在促进全球激光聚变领域学术交流的同时,提高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15]。比较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小众的期刊,但期刊通过出版专题、报道前沿进展、发表权威综述论文等方式,成为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高水平期刊。明确的定位和不变的初心使该刊得到学术界与出版界高度认可,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官方材料引用了该刊的重要论文,2019年获得卓越计划重点资助。

3.2  正确理解和完善期刊评价体系

  期刊唯IF出现的原因,在于IF在期刊评价的不正确使用。要想杜绝唯IF,就要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期刊评价体系。《意见》强调,要“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14]。科技期刊种类繁多,不但报道方向千差万别,而且出版形式也是各有特色,所以要想用一个标准“一刀切”地评价所有期刊,是很不科学、很不合理的。

  一个比较完善的期刊评价体系,并不是说其评价指标设置得越多越好,分类评价也不意味着对期刊分类后再按IF排名。更何况对期刊进行评价是否一定要给期刊排出名次来,还很有探讨的必要。需要明确的是,不管怎么评价,“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不能变,这样才能鼓励编辑花更多的精力去围绕期刊主题开展学术质量建设,如组织专题、约稿,而不是被迫挖空心思追捧引用次数和IF等指标的虚假提升。

3.3  加快期刊健康发展

  中国出版英文科技期刊的历史并不长,在发展初期并没有关注IF甚至是SCI收录,而是随着科研评价中对IF过度使用和部分期刊资助项目对IF或明或暗的强调,唯IF的风气才愈演愈烈。唯IF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还不成熟,整体质量不够高,评价体系不完善,部分期刊仅依靠高IF出位。消除唯IF对科技期刊的危害,需要期刊按照国家重要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找准期刊发展方向,在提升学术引领能力、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出版服务能力方面下功夫,让期刊在健康发展中找准定位,成为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学术交流平台。当期刊不靠IF得到科研人员的认可和支持,办刊过程中唯IF带来的不当收益越来越小时,这种现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我国科技期刊才会真正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4  结束语

放眼世界,传统的大型出版集团依托垄断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新兴科技期刊出版社也借助数字化出版发展和科研产出繁荣的有利局面,不断创办期刊跑马圈地。但毫无疑问,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重视并及时消除唯SCI影响因子在办刊过程中的危害刻不容缓。包括IF在内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很多,管理部门、编辑群体对这些指标要有清醒的认识,有选择地使用,而不是过度依赖某一个或者几个。尽快创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挥棒”,以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办刊人的积极性,让科技期刊金字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期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壮大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才能迎来中国科技期刊百花齐放的春天,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


    衷心感谢陈浩元编审在论文写作中提供的指导与帮助!